
■张英祥的折纸组合作品“河北艺术中心”
■摄/本报实习记者刘光辉
本报讯(实习记者牛明)省会市民张英祥已与折纸艺术结缘35年,多年的折纸实践使张英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张英祥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,为折纸艺术贡献一部理论书籍。
“遗憾的是,我只有小学文化。”张英祥希望有人与其合作出书,填补折纸艺术的理论空白。
与折纸艺术结缘35年
今年48岁的张英祥已经折纸35年了。“自从1972年偶遇一位折纸老艺人后,我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了。”张英祥说,“小小的纸张瞬间变成大千世界,充满了乐趣。”
近日,记者来到张英祥位于省会建国南区的家。一进门,便被一件件立体的折纸作品吸引了。原始的小驴拉磨、优雅的亭台楼榭、现代的都市楼群……单副的、组合的,各种作品摆满了每个房间。
最近,张英祥应朋友之邀创作了一件“延安宝塔”。张英祥从没见过塔,便从网上搜集图片,对照比例,没几天便“垒”出一座不足半米、结构精巧的宝塔。
“只要我看到形象或实物,就能推断出用什么手法折。”张英祥笑道,“光折纸的基本手法我就练了20年。”
创新折纸手法和题材
现在张英祥主攻组合作品,组合作品是折纸艺术的更高水平。
张英祥介绍,原有的折纸艺术主要以简单事物为模型,运用的主要手法就是折,对平面的处理也比较简单。经过摸索,他增加了折纸的立体感,以折为主,结合插、剪等手法加以修饰点缀。
“以亭子为例,传统手法叫‘八檐’;我探索出了水平面变化、特殊面内折、内外槽连接和点缀手法,使亭子的立体感更强了。”张英祥介绍。
另外,在题材方面,张英祥把折纸艺术引入了“组合物”的领域。在石家庄解放60周年之际,张英祥创作了“情侣梦”、“河北艺术中心”等一系列反映时代面貌的组合作品。
今年3月份,河北电视台报道了张英祥和他的折纸作品。随后,河北民间艺人表演团慕名上门,邀请张英祥加入。
折纸是稀有艺术品种
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俊告诉记者,折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稀有品。“由于折纸作品以立体形式存在,增加了制作的难度。在保存、运输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,因此并不多见。”
袁学俊介绍,折纸艺术目前多为民间艺人所掌握,由于文化理论水平有限,因此市场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理论书籍。袁学俊表示,张英祥在继承传统折纸艺术的基础上,对折纸手法和题材进行了创新,“如果能出一本折纸艺术的理论书籍,对折纸艺术的发展肯定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。”
贡献折纸理论找合作者
在35年的折纸探索中,张英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张英祥介绍,随着折纸技巧的不断丰富,现有的一些折纸技巧书籍已经不能给他提供帮助了。
张英祥想写一本折纸理论的书。“35年的折纸感触,我有太多的心得想要说说。遗憾的是我只有小学文化,很多想说的话难以形成理论,自己执笔更难。所以,我希望有人能和我合作,完成一部折纸理论的书籍,填补这方面的空白。”
如果您想与张先生合作,可与本报热线83830000联系。
作者:牛明 网络编辑:樊丽欣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