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用胶水连接只用独特折法
民心河两岸耸立着现代化的高楼,公园里亭台楼阁错落有致,马路上飞驰着汽车……这一派美景汇集在张英祥的手工折纸作品“两岸春晖”上,整个制作过程用了半年时间,制作中他不用胶水,让前去参观的人们不由得赞叹:真是巧手出细活儿。
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向老艺人学习折纸手艺,到现在张英祥已经和折纸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,“晚上妻子看电视时,我折纸,一天不摸纸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。”张英祥说,如今他就是闭着眼也能折出小塔、千纸鹤之类的小玩意儿。
张英祥今年48岁,他在建国南区居住,给人打过杂工,现在赋闲在家,潜心研究折纸手法。“两岸春晖”是张英祥最新制作的作品,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:马路两边有绿化带和树丛,住宅小区里有漂亮的幼儿园,公园里有双杠等健身器材,每件物品都是用纸折出来的,虽然小巧但是也栩栩如生。“快数数,这两栋居民楼一共有多少个阳台?”张英祥问道。真是不数不知道,这两栋楼房竟有140个阳台,每一个阳台都牢牢地连接在楼体上,之间不用胶水。“折这些小阳台也得用不少时间,再一个个固定好。我真佩服老张的耐心。”张英祥的家人说。
很多人都会在心里有个疑问,折纸不是小孩子玩儿的手工吗?张英祥摇摇头说:“折纸可不是简单的手工,一共有一百多种手法。要根据看到的实物估算出制作比例,然后分割成几部分折叠,最后是连接。‘两岸春晖’从构思到制作完成,一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。”让人叫绝的是,制作折纸的过程中各个部分不用胶水连接,而是采用特殊手法固定,剪刀也只是裁剪纸张大小或特殊形状时使用的修饰工具。“比如有的折纸会预留内槽和外槽,插入就可以固定连接。这些都是折纸艺术的独到之处。”张英祥说,“希望有机会把折纸手艺传授给下一代,别让它失传了。”
瞧,我们的作品。本报记者张海强摄
|